- 十二時
- (十二時, 十二时) 天文曆算。 漢太初改朔之後, 分一日夜為十二時, 以干支為紀。 《左傳.昭五》: 〝日之數十, 故有十時, 亦當十位, 自王以下, 其二為公, 其三為卿〞。 《注》: 〝日中當王, 食時為公, 平旦為卿, 雞鳴為士, 夜半為阜, 人定為輿, 黃昏為隸, 日入為僚, 晡時為僕, 日昳為臺, 隅中、 日出, 闕不在第, 尊王公曠其住〞。 此雖不立十二時之目, 亦分十二時, 而非十時。 陔餘叢考。 一日十二時起於《漢》: 〝古時本無一日十二時之分, 《左傳.卜楚邱》曰: 日之數十, 故有十時, 是言一日只十時也〞。 《淮南子.天文訓》: 〝日出陽谷為晨明, 登扶桑為朏明, 至出阿為旦明, 至會泉為蚤食, 至桑野為晏食, 至衡陽為隅中, 至昆吾為正中, 至鳥次為小還, 至悲谷為晡時, 至女紀為大還, 至淵虞為黃昏, 至蒙谷為定昏〞。 是一晝夜尚分十二時。 且其所分之候, 日多而夜少。 其一日分十二時, 而以干支為紀, 蓋自《太初曆》改正朔之後, 曆家之術益精, 故定此法。 如漢書.五行誌》日加辰巳之類, 皆漢法也。 由此可知以地支紀十二時之制, 始於漢代。 其法以子時為一日之首而序之: 子(廿二三~一時), 丑(一~三時), 寅(三~五時), 卯(五~七時), 辰(七~九時), 巳(九~十一時)午(十一~十三時), 未(十三~十五時), 申(十五~十七時), 酉(十七~十九時), 戌(十九~廿一時), 亥(廿一~廿三時)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